宿松县:敢啃“硬骨头” 教育推均展力度
宿松县:敢啃“硬骨头”
教育推均展力度
发布日期:2017-09-15 10:55:10
来源:人民日报数字安徽
“并非像花园一样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而是要提升学校内涵,让孩子上好学,读好书。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缩小城乡差异,让农村孩子跟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安徽省宿松县教育局局长吴云涛坚定的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我省最后一批争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的县区,宿松不仅敢啃“硬骨头”,更展现了教育推均的力度。在两天时间里,走访了宿松县8个中小学校,让我们看到了各个学校可喜的变化。
求知的眼睛
硬件够“硬”
崭新的运动场,窗明几净的教室,美观整洁的学生公寓、食堂,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老师们的灿烂笑容……这不是某个学校里的场景,在全县几乎每一所学校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据长铺镇马塘学校总务主任张松勤介绍,98年他在这里读初中教室都是瓦房、砖房,黄土操场,所有老师加起来也就30名 。而现在,作为这里的一名老师,不仅见证了校园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室都是楼房的,操场是塑胶的,全校90余名教师,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多功能教室等各类教学设施齐全,绿化也好了。最让他欣慰的是好多老百姓都把孩子送这里来上学。
据悉,宿松县年“推均”工作中,对于一项项教育建设也是“大手笔”。投资3.1亿,新建新城关初中、破凉九年一贯制学校等4所学校,着力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投资3891万元,新征学校建设用地478亩,解决学校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不足问题;投资5116万元,新建校舍3.27万平方米,解决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足的问题;投资6323万元,采购图书、计算机和实验仪器设备,解决学校功能室设备设施不全问题。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就是为了莘莘学子实实在在的福祉。
新安初中的“阳光体育活动”
师资够“强”
孚玉镇城关初中的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孩子们一边专注的盯着仪器,一边观察声音发生的变化,并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就是该校的一大特色“生本课堂”。分管教学主任陈先国介绍:“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过程,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发展了其个性,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改变了传统老师教学的模式,老师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许岭镇中心小学音乐室里,音乐老师谈着琴,为唱歌的孩子们伴奏….
据了解,宿松县2017年招录中小学教师401名,重点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和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倾斜,并全部安排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研究出台《宿松县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和《宿松县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近三年交流教师校长人数均在600人次以上;今年4月,宿松县教育局先后举办了6期兼职学科教师转岗培训班,共培训兼职转岗教师923人,其中音乐教师309人、体育教师342人、美术教师262人,较好地满足了全县各义务教育学校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
许岭中心小学音乐室
学生纷纷“回流”
聚焦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学生源出现“回流”,村小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甚至一些县城的孩子到农村来上学。
“聚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成为宿松县“推均”工作的真实写照。
硬件够“硬”,师资够“强”,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学生纷纷“回流”,成为宿松县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累累硕果的最好见证。(汪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