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浅议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摘要: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近年来各级政府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各类学校,包括农村学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我们要正视的是由于体制不完善、城镇化步伐加快以及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等复杂原因,当前的农村教育从教育评价、绩效工资改革、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等制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校被资金、人事管理、校园安全等束缚了手脚;而教师由于工资待遇少、工作任务重、社会地区低等原因找不到职业认同感,职业倦怠现象严重。而我们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要破解这些困境,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变教师管理格局,破除升学率魔棒等则成为当务之急。
正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同时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为此,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落后等诸多原因,使农村教育还没能解决原有矛盾的情况下,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我作为一个一直在农村初中工作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亲历了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也同时一直在诸多困境中挣扎。在此,我想以一个亲历者最真切的感受,说说自己一点点浅显的认识。可能自己只是一个井底之蛙,只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小小地域中的问题,不一定正确,但很真实。
不可否认,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农村教育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并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我认为,当前农村教育许多尖锐的矛盾的根源就来自于此。
1、应试教育的根源在哪里?
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这一怪圈,特别是农村中学。正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不硬”。
许多人将应试教育的“罪过“加在了我们教师的头上,认为是我们教师的功利心在作怪。试问一下,是什么让农村人拼死拼活将孩子考取大学作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是什么让我们老师明明知道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却一天到晚除了教书还是教书?是什么让我们学校明明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是学习机器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还在乐此不疲?
素质教育三十多年就已提出,可不改变现行的选拔制度和用人制度,还过三百年教育还是会在应试的道路上。我们不是没发现这个问题,可让我一直没想明白的是我们的政策制订者们想到的还是用考试来指挥一切。比如当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们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时,于是在中考中加入了体育加试。这样一来,原本被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课就变成了只能是练长跑、跳绳等考试项目的训练场了。
2、绩效工资制度是激励还是制造矛盾?
自2009年起,全国各地陆续实施了绩效工资。这本是一项打破传统的教师工资分配“大锅饭”,强调“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旨在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我没有去调研其他地方,但就本校乃至本县来说,这并不是一项能真正激励老师们工作热情的好政策。
我不知所谓的70%基础绩效和30%奖励性绩效的分配比例是如何得来的,而且为什么是这样提法。就中国人传统的思想里,这30%既然是我的工资组织部分,那你多拿了那就是拿了我的钱,这时他不会去想是因为你工作量多,工作效果好。所以我一直没明白当初提出这个方案为什么不是直接基础绩效多少钱,给学校做奖励性绩效的多少钱。不能否认的是教师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年青教师工作量要比年老的工作量多,这样年青人多拿了些奖励性绩效,老年教师就会想:我年青时没什么绩效,我比你们这些小年青的课多多了,而年青的却反过来想多这么多一点点钱,让我做这么多事,两方面心里都不平衡。这样的激励作用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很迷惑。
3、教育均衡发展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路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我们教育的进步。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让所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样,让所有学生受到的教育一样“优质”,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平等的上学机会。初听起来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发展宏图!但是我们仔细想来这难道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吗?
在我看来,“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中有些是可以达到的,比如“硬件建设”,只要有钱就可以让农村学校变得比北京城里的学校更漂亮、更现代化、更适合学生生活学习。但是真正了解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学校是不是教育教学质量高,更多的是看它的文化沉淀、人文精神积累、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师资水平、能力的充分发挥。这些都不是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就可以全部解决的。
近年来,为了均衡而均衡的有些行政手段更是让我不能明白。比如说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在城市可能让一些贫家子弟也能得到一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可在农村,强行让孩子去就近上一些濒临关门的学校,不是拿他们的未来开玩笑?不先解决硬软件资源的均衡配备,难道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再比如为了所谓的鼓励城区教师下乡支教,给他们所谓的补贴(我县下乡支教的好像是一年两万),难道就真能解决农村师资问题。我倒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城乡歧视,更是严重的造成农村教师的心理失衡。
我想,从今年两会期间袁部长在回答记者“山东学生考北大清华比北京学生难20倍”的问题时的顾左右而言他,就是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最好写照吧。
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机遇,即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加大,农村教育得到了改善。但同时,农村教育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困难,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给学校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学校面临的经济难题
在提高教育经费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用经费大幅度的提高,表面上学校是“富裕”了。但现实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工的大量外流,使得农村学校学生近年来迅速减少。拿我县来说,500人以上的农村初中就算大学校,还是让多数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初 中在经费上还是十分紧张。不少的学校校长一开门就愁没钱。这样怎么能办学,办好学。即使是有钱的学校,经费的使用方面又明文禁止用它来发福利补助等,然而一所学校,只要谈到管理,便有许多的事,没有经济杠杆来平衡,就无从有效管理。
2、学校人事管理的无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的倾向逐渐严重,许多青年优秀教师通过在岗竞聘的方式挤到城区学校,或者通过各种方式考到行政单位,使得农村学校留下那些该走又走不了,想走又不能走的教师,心态上的失衡使他们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另外由于绩效工资杠杆作用有限,使得许多老师都不愿带多课,使得学校学生逐渐减少,老师却带的课也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均衡,使得每个学期校长和行政管理者还得做大量工作、说好话才能将课程分掉,还谈什么教育教学质量。
3、安全教育束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教学是教育的生命线。”这句话延续了无数年,但是现在安全才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当然我不能说这是错误的,离开了安全,就谈不上学校教育。可是现在的情况是不管学校有没有责任,学生只要一出事,就找学校,使得学校和老师们每天都如坐针毡。
为了安全,学校总是千方百计,我们天天都在进行安全教育,疲于奔命于各种各样的检查。学校推进学生营养餐工程,这本是国家对学子的极大关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每所学校成百上千的学生每天都要等着吃饭,他们的安全怎样保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做,为了学生的食品安全,从校长到教师都分工负责营养餐的每个环节,胆战心惊地应付着每一天的采购、验收、分配、加工、取样,直到周末学生活蹦乱跳地到回家,悬着的心才会暂时放松下来。营养餐的开展,工作量成倍的增长,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并没有因为营养餐开展而增加人手,在这种全校教师超负荷工作环境下,怎样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许多校长都戏称学校是”无限责任公司”,称自己的“维持会会长”,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哀。一个没有自主办学权力的校长,怎么能管理出一所好学校,一所所行政管理下的学习工厂,怎么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这不仅难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任教,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无法体现出教育发展的先行优势。
1、过低的待遇让农村教师找不到认同感
现在社会上对教师工资普遍有一个不太正确的认识,认为教师工资并不低,而且还有那么长的假期,工资低也是应该的。而且认为教师应该多谈奉献,谈钱就会让人鄙视。可谁又能试想一下,教师也是人,也要养家,没有很好的物质保障又怎么可能安心工作。如今的现状是当身边的人,哪怕是当初初中小学还没毕业的人谈到自己一年能赚多少钱时,做教师的只有默默走开,这哪里去找到职业的幸福感和认同感。而且一个待遇低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怎么可能有未来。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好看到则一个农村教师白天给孩子上课,晚上搬砖补贴家用的消息,这不正是农村教师现状的缩影吗?
2、教师不是超人,实在是压力山大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帖子《我只是一个老师,我不是超人》,虽然有些调侃,但实在是反应了现在农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现状,让人感觉心酸。“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保姆?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警察?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法官?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医生?我很困惑,我只是一个老师,为什么还得当演员?……”我也很困惑,为什么要赋予我们教师这么多职能?每天我看到我们老师们一个个从早上5点多直到晚上11点,都在围绕着学生转时,看到他们匆匆的脚步、单调的生活,我也很心痛,但我还不得不这样地去要求他们,除了惭愧我也不知应该怎么去做。
3、逐渐下降的社会地位让老师们迷失了方向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这个本来应该是很神圣的职业变成为今天这样。2014年“9.1十堰校园杀师案“让我们痛心,可一篇篇报道后面的评论充斥的是大量的老师该杀的言论,不禁让我心寒到骨子里了。不能否认的是,现在的教师不受人尊重有老师自己的原因,可是为什么人们看不到的是大部分教师的辛勤坚守和默默付出?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做了许多做,而且今年两会更是给了教育无限的希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更是给农村教育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但也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作为工作在农村教育一线的我,也有些思考,不一定正确或全面。
1、合理经费投入,钱要用在刀刃上
近年来农村学校投入很大,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投入而投入。如当初我省实施的农远工程,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就是一次资金的浪费,试想每个学校配发30台计算机,作用何在?总不能将一个班级分两班去上课吧。近几年学生用房得到了改善,可教师住房呢?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让老师住得安心也是当务之急。
2、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其实教育的根本还在人,没有安心教书的教师,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品德修养,做得再漂亮的校园,再好的硬件建设都是零。而且前面我就阐明了一个观点,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根本性影响还在于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能投身教育。好在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些共识,今年两会中许多委员在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呼吁让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在此希望相关政策早日出台落实,能快则快,当教师的心散了,再想聚起来那将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认为在提高教师待遇时还应考虑改变教师的工资结构。从目前网上流传的自2014年10开始实施的工资调整方案就很让我担忧。根据工作年限来衡量工资标准天经地义,但差距拉得太大,将严重挫伤年青教师的积极性。由于教育规律所在,年青教师才是教育教学的生力军,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教学大变革,更要靠年青教师。也许有人会说,谁都有老的时候,这一点我想没人否认,但我们要看到的现实是当前年青人的经济压力更大,结婚、买房,培养子女、赡养老人,哪一方面不要用钱。不能很好的生活,怎能安心工作?
3、打破教师管理格局,打通教师交流渠道
从当初的农村承包责任制,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吃大锅饭的危害。而现在的教师管理体制,说白了就是另一种大锅饭。如今的教师,一旦走上了工作岗位,不论干得好还是干得坏,都没有失业的压力,而且工资卡揣在自己的口袋里,只要不离岗,不带足工作量你奈我何,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实在太小,少得可怜的职称岗位的调控作用也可以忽略。虽然现在有了教师资格证的注册制度,但没有一些硬性的条件约束也许也只是一种形式。教师轮岗制度更是离实际操作还很远,而且从已经出台的文件看,实现区域内的教师校长轮岗真的能解决教育均衡的问题吗?怎么轮,将好学校的好教师轮到差学校,那谁愿意干好工作。
我认为教师轮岗的根本作用应该是打通教师的晋升渠道,让老师有工作的动力和追求。为什么不以区域为单位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同时打破城区乡村和高中、初中、小学的教师资格体系,让好的教师上,差的教师下,既能给教师晋升的希望,又能解决有的学段教师紧缺的问题。而且现在教师学历的全面提升更让这种措施成为可能。还有其实所谓的好老师也不是天生就好,差教师天生就差,只是生长的环境和成长的机会不同罢了。当有了压力的时间,老师才能真正动起来。
3、破除升学率的魔棒,切实为师生松绑减负
考试永远是学校工作的指挥棒,不能建立新的评价机制,要破除以升学率作为办学质量高低的魔棒是不现实的。建立一套科学的学校评估体系,将素质教育实施真正纳入到学校评估体系中,根据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实际状况,区别对待,因校制宜,把老师和学生从枯燥的纯知识性的题海战术的单一模式中解脱出来。让老师有一些自由和自主权,选取一些真正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且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既动脑又动手的实用教学内容。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的沉重包袱放下了,真正的农村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教育的路还很长,农村教育的路更长。但我们要看到,党和国家正在倾尽全力地在解决问题,发展教育,所以我们要看到希望。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只能看到当前教育,临的困境,我们要成为改变教育现状的一份子,这是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熊丙奇:《走出一个时代的教育困惑》 ,中西书局出版
3、侯中太 蔡永红:《农村教师生存困境与反思》,《中国教育学刊》 2012年10期
4、欧小军:《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
5、张文凌:《“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应慎行》,《 中国青年报 》(2011年02月02日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