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推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伤害?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央视《天网》十年酝酿 特别奉献纪录片《镜子》第1-3集
“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因为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
“你这么弄,我就死给你们看”
你一定无法想象,这些“狠话”出自几个花季少年之口,而且是当着父母的面。
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伤害?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之所以取名“镜子”,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导演、央视《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说。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启蒙教育。
纪录片第一集主要讲述培训结构受父母委托“接孩子”的过程。机构负责人江普很无奈地说:风险太大了。
家住武汉的家明(均为化名),15岁,是个网瘾少年,不愿上学,黑白颠倒。
看得出,家明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却一心想要“自由”。
江普一行人来接家明时,他情绪激动,嚷嚷着不愿受“控制”。
听着孩子的嘶吼,父母只能在门外抹泪。
好不容易被送到营地,家明却很叛逆,不愿铺床,甚至与教官扭打在一起……
17岁的高三学生张钊,因谈恋爱已经辍学4个月,还不让父母在家里住。
见到教育机构的人,张钊的反应也很激烈,直接往门上撞。
被制止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以为要送他去找杨永信……
和家明、张钊不同,14岁的泽清,一直表现得很平静,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听说有中央台的跟拍,他才接受这个教育机构。
竟然是因为有“存在感”。
泽清沉迷于网上下棋,面对母亲的关心,他却说她“贱”,甚至动手。
然而,这些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及时制止。
和母亲的说法相反,泽清一直觉得自己存在感为0,这段自述也许能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母亲拳脚相向。
泽清就像他画里的小人,想表达却没有出口,只能靠文字宣泄。
14岁就满脑子“耻辱”、“黑社会”、“隐忍”……
他认为,需要上课的是家长。
可父亲却认为,自己在这个家里是最不需要改变的。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与其说是探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这部纪录片教会了双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吗在培训结束时,为父母朗诵的诗:“我是一面镜子,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视频及文字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感觉本文有那么一点价值,请高抬贵手分享给更多的人。但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班主任研究会」,搜索「bzryjh」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