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未来教育”开创学校教育的未来
“未来教育”开创学校教育的未来
——河塌初中英特尔®未来教育应用推广如是说
安徽省宿松县河塌初中 陈维国
论文摘要
从04年9月份开始,笔者分管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04年正好是新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候,所以新的课程改革探究就成了我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深,加上理论和实践水平的缺乏,课程改革进程在我校推进十分缓慢,效果也很不理想。
05年10月,我参加了县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此次培训让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理念和模式吗?虽然当时我校从硬件到软件条件还不足以全面推行这种模式,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鼓励学习中的合作交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正与新课程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吗?因此我决定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作为我校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当时的想法只是想依托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培训后回到学校,看着自己培训六天中辛苦做出的作品,有一种要实践的冲动。因此我在所任的班级做了一次尝试。当时学校微机不够我就安排几名同学共用一台,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基本空白我就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此次尝试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让我激动不已,同时此次应用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我的应用作品也因此获得了教育部创新应用奖。这让我改变了“只学不用”的初衷,迅速制订了我校学习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计划。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改进,先后经历了“全员学习”、“照本宣科”、“创新应用”到“日常应用”四个阶段,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05年下半年是我校“全员培训”阶段。我参加完县级培训回到学校,马上修改了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在学校里组织了二级培训。由于当时我校大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甚至有部分教师连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会,所以在第一期培训中我主要要求懂电脑的年青老师参加,同时对不懂电脑的老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为后面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打基础。虽说当时有不少教师有一些想法,但我们将这些培训与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和学期教师业绩量化评估挂钩,加上是我自己亲自培训,老师们都能参加培训并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一个学期下来,我校50岁以下的教师都完成了培训,在期末的调查中,全体参训教师都说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从培训形式到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都感觉有收获。
这个阶段让我有两个体会:一是我们老师并不是不乐意学习新的理念,只是需要好的培训项目和模式;二是学校要推行新的理念和方法需要学校领导身先士卒。
在全员培训的同时和06年上半年,我对教师提出要求:每位老师都要将自己培训中做的作品应用到实践中,并且以后每个学期的各种公开课都要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进行。但是一个学年下来,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是教师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不能否认的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的运用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工作,而我校教师课业负担本来就重。当我看到不少老师为了不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经常为了准备项目应用课而忙到深夜,我也有过动摇。其次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电脑,很难完成相关任务。
看到这种状况,我感觉这种照本宣科的做法的确不适应我校实践。只有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改变和创新才是出路。
在06年下半年,我收集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应用中的典型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同时召集了各学科的教科研组长开了几次会议,群策群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以后的应用进行了调整。
首先,针对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两种方法:其一是我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为大家做了一个基于“ASP+ACCESS”的动态教学交互系统,老师们只要将自己所教内容的教师支持材料传入系统中,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和提交作业。这样每个教师减少了做教师支持网站或PPT的环节。其二是实现资源的共享。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共同应用,这样还便于教师间的交流。
其次,针对学生的问题,从06年下半年,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原来因为条件不允许,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微机不够就几名同学共一台(可惜学校经费紧张,不能添加设备),学生作品制作也由原来每个同学都做改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做一个作品,由同组的同学合理分工,发挥每个人不同的特长完成作品。
最后,我们提出了部分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的设想。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减化应用环节,强调理念应用。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轻,也基本解决了学校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虽然老师们还是很忙碌,但看到一个个兴致盎然的学生,大家都感觉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这叫“痛”并快乐着。
由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远瞻性以及对硬软件条件的高要求,我们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应用还只是锦上添花,没能在日常教学中大面积使用。为了在日常课堂中渗透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先进理念,本学期我校在创新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理念改变常规课堂的目标。在全校骨干教师的共同探讨下,参照了许多与我校情况相似的学校,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结合我校的实际,提出了我校“三、三、四”教学新模式。
所谓“三、三、四”是指教师教学的三个环节:“学案设计”[课前]、“适时点拨”[课堂]、“问题诊断”[课后];学生学习的三环节:“自主预习”、“互动交流”、“学习反思”;互动交流课的四个流程:“提出问题”、“相互解答”、“归纳总结”、“师生评价”。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学案”和“学习小组活动记录卡”(教师支持),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托“学习学案”和“学习小组活动记录卡”,先展开独立自主的预习,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不能在小组内解决的记录在“小组活动记录卡”上留到互动交流课中解决。“三、三、四”教学模式提出之初,我们设计的学生自主预习是在课前,但在前期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很难进行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将“自主预习”环节放在了课堂,这样老师能有效地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能及时给各小组的学习提供帮助。在互动交流课上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各自小组的学习情况,交流本小组对框架问题的答案,并将本组同学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由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同学解答,教师此时对学生的解答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点拨。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最后师生根据评价量规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师生评价”环节,为了能指导学生展开行之有效的评价,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了“学案完成情况评价量规”、“小组活动评价量规”等具体的量规标准。课后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写出学习反思,上交“学习学案”和“小组活动记录卡”,教师阅读学生的“学习学案”和“小组活动记录卡”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诊断,个性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内解决或教师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问题可以利用课堂共同解决。
为了全面推进“三、三、四”教学模式,我们以每个年级的每个学科小组为基本单位,同小组同学科的老师每周相互听课一节,并进行小范围内评课,积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每个星期三为学科组的集体研讨日,在这一天由学科组每学科选派一名老师上公开课(目前我们的探索还只局限在中考学科),全校同学科组的老师全体听课并评课,晚上召开研讨会,群策群力,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逐步学会了主动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有用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有效发布。同时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看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一天天的变化,我们感到十分欣慰,也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探究和完善“三、三、四”教学模式的决心。
在当初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课程改革是有风险的,这也是我们教师不敢放开手脚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再需要高分低能者,而是需要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当前我国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甚至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设想,其根本的内涵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必须具有远瞻性,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我们应该站在一个着眼未来的高度为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而奋斗。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很好的范例,这些是我们坚持推进我校课改进程,并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作为突破口的原因。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投入的增加,学校硬软件条件的逐步改善,真正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走进我们的日常教学已经为时不远了。我们将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深入的探索。一幅宏伟的蓝图仿佛在我们的眼前缓缓展开……
我是幸运的,我校也是幸运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为我校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如此广阔的舞台,使我校课程改革在踏实中步步前行。当然我们在前行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我们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教材7.0》
陈旭远.(2003).《新课程 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